白內障手術是十分安全且成熟的手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患者於手術後,都可以恢復良好的視力。若是專業醫師手術技術更專研者,成功率更高,可以減少手術失敗,並降低角膜及視網膜的傷害。

白內障手術1 

白內障手術2

 

坊間的白內障手術有那幾種?

白內障的手術可分為:傳統的囊內摘除(ICCE)、囊外摘除(ECCE)與超音波乳化術三種,其中又以超音波乳化術最被廣泛運用在白內障手術上。

不管是傳統的囊內摘除手術或囊外摘除手術,過程都是將渾濁的水晶體摘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不同的是,傳統手術的傷口較大,而最新的超音波乳化術,則是將超音波乳化器伸入水晶體,一邊把晶體物質乳化,一邊吸出,最後再置入折疊式人工水晶體,傷口較傳統手術小而且可不必縫合,復原速度也因而較快。

不過,若是高度近視的族群,在做人工水晶體度數測量時可能比較容易發生誤差,開刀前,醫師必須與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溝通,以免開刀結果與患者的期望不一樣。若是真的手術後有所誤差,有些人仍會重新再動一次手術,直接置換新的人工水晶體,或疊放不同度數的水晶體上去。因此若是醫師的專業手術技巧夠成熟的話,建議直接置換掉會比較好。或是在以準分子雷射的方式"微修"殘留的度數及散光。

除了手術方式不一樣外,人工水晶體的材質也有所不同。傳統的人工水晶體PMMA,材質較硬,因此會造成手術傷口較大,而新的壓克力或矽膠材質的人工水晶體,質地柔軟,可折疊後再用水晶體注入器植入,傷口遠比傳統硬式人工水晶體小。此外,黃色人工水晶體比起一般白色透明人工水晶體可抗較多紫外線與藍光;而球面人工水晶體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的設計也會影響術後的視力,一般來說,使用球面人工水晶體會產生像差的問題,而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較能減少像差的問題,當身處暗處、瞳孔放大時,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的視覺效果也較為良好。因此白天常在戶外活動者(dance with sun),可選擇黃色人工水晶體,而較需夜間視力者(dance with light),可考慮選擇白色非球面人工水晶體。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問世,提供了病患看遠及看近的視力,因此又稱為"抗老花人工水晶體"。微創傷口的超音波乳化技術發展出來後,使傷口更小,癒合的時間也加速了許多。 

失敗的白內障手術

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白內障手術已經是十分安全與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更達95%只是要完成如此精密的手術,仍須仰賴操刀醫師的技巧。在我診間,三不五時仍會接到白內障手術失敗,必須重開手術;或是手術後產生併發症而需要醫治的個案。

像我就曾經在飛碟電臺《名醫On Call》的節目裡,接到一位44歲的趙先生來電詢問在動白內障手術三週後,眼睛腫脹,而且一睜開眼睛就會流淚,總感覺眼前佈滿水氣,看東西總是花花霧霧的情況。

接到趙先生的電話,我十分地擔心,並且請他儘快再前往專業的眼科中心進行眼壓、角膜與透明度等詳細的檢查。我很擔心,是否在白內障手術的過程裡,已經嚴重地傷害到他的角膜的內皮細胞。

以趙先生來說,剛開完白內障手術的前幾天,因為眼壓不正常,造成眼睛產生水腫的情況,是正常的。但是,趙先生眼睛水腫的情況,持續了三週,就要擔心是否傷到了角膜的內皮細胞,當角膜的內皮細胞受傷、或脫落,就會造成眼睛排水的功能喪失,而使得眼睛(角膜內)持續發生水腫的情況。

白內障手術過程中,如果傷到的是角膜的表皮細胞,表皮細胞一到兩週就會自動復原,很快會長好;但如果傷到的是內皮細胞,就要趕快處理,因為內皮細胞是不會再生長的細胞,因此如果內皮細胞只是脫落的話,還可以將其復位,使其再發揮排水的功能,但如果嚴重損傷內皮細胞,角膜會持續水腫,角膜的功能就會喪失掉,而且不易恢復,嚴重的話,還需要移植角膜。

因此,白內障手術後,除要配合醫師進行複診外,大家還要注意的是術後復原的情況,一發現有任何的異常,要儘快地再請專業醫師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並趕快進行正確的治療。 

 

 

MF lens-許孟雄.JPG 

【一位退休的教師,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及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植入後,不必配戴眼鏡也能悠哉地閱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哈佛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