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手術步驟1:先用飛秒無刀雷射或角膜板層刀製成一角膜瓣
LASIK手術步驟2:掀開角膜瓣
LASIK手術步驟3:利用準分子雷射精確矯正度數
LASIK手術步驟4:最後將用角膜辦復位癒合
隱形眼鏡引起的問題,一直層出不窮,有人開始動腦筋:「如果可以改變角膜的形狀,那麼眼鏡就不用戴了﹖」
這就等於把眼鏡做在角膜上,這個想法其實很棒,也就是將眼角膜重新塑型(Reshaping),因此發展出所謂的RK手術,這也就是近視雷射手術的濫觴。
眼睛中間透明的部分─黑眼球,我們稱為角膜,看起來透明,而眼睛的不同顏色是因為透過後面的虹彩才有黑、有藍、有綠…。
其實先進國家以手術做近視矯正的技術已經很久,當時就知道眼睛的弧度會造成屈光,因此有些人想到用手術把角膜變得比較平坦,讓眼睛折射光線的路徑能夠清楚的對到視網膜。
戴眼鏡在生活上很不方便
早期如果是屈光不正〈亦即是有散光或近視〉,或是有人從小近視或遠視,常常需要配戴眼鏡才能看得清楚。但戴眼鏡總是會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對一個表演者或舞蹈家而言,更是不方便戴著眼鏡在舞台上演出,所以就產生隱形眼鏡。但我們知道隱形眼鏡的使用上,有時會引起感染及過敏的現象,或是因為不當的磨擦受傷,表皮容易脫落,隱形眼鏡引起的問題,一直層出不窮。
若改變角膜形狀,眼鏡就不用戴了
後來有人開始動腦筋:「如果可以改變角膜的形狀,那麼眼鏡就不用戴了?」這就等於把眼鏡做在角膜上。這個想法其實很棒,也就是將眼角膜重新塑型(Reshaping)。因此發展出所謂的RK手術,亦即放射狀的角膜切開術。
RK手術__放射狀的角膜切開術
RK是沿著眼睛中間一塊約3毫米直徑的區域,我們叫光學區,放射狀的往外切割,主要想法是要讓角膜的弧度變得平坦,切割的範圍要視度數而定,在早期拉得很遠,幾乎到黑眼球、白眼球交接的部分,手術後整個黑眼球的部分會比較塌陷,光線往後投射,改善了近視。
但是不管是最早的八刀,到後來有些度數不夠,做到十二刀、十六刀,甚至到最後有人做到三十二刀,但再怎麼高都無法超過五百度以上,八、九百的高度數,很難靠RK矯正,所以RK盛行度也就慢慢減少。
AK+RK手術矯正散光問題
角膜有一定的厚度,正常人大約在550微米左右,如果做切開,為了讓光學區變得比較平坦,切開的深度須達角膜厚度之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達到百分之百的程度。只是角膜變得平坦,卻可能會有散光的出現。有時切得力道不一或平準度不明顯,也都會增加散光的度數。所以有些人為了要矯正散光,即有所謂的AK手術,因此AK伴隨RK的手術,也跟著盛行了一段時間。
可是我們知道,把角膜切得那麼深之後,它的硬度當然減少許多,所以非常容易出問題,只要一不小心碰撞就很可能會破裂,破裂之後,整個角膜的形狀就會變得更糟,縱使重新縫合起來,也有可能會造成更不規則的散光,因此有一陣子RK就不太使用,而被ALK所取代。
ALK手術__把眼鏡做在角膜上
ALK是利用很鋒利的鋼刀,做二層的平切;「既然縱切如此的危險,何不改做橫切,然後把中間那一部分去除,讓整個角膜變薄﹖」。當時喊出”RESHAPING”的口號,亦即重新雕塑您的角膜,重新改變角膜的形狀,也就是把眼鏡做在角膜上。
當時在中南美洲的一位眼科醫師(Dr. Barraquer),在手術發展最初,把中間那一塊給冰凍起來,使其變得很硬,再拿去磨,讓它變得較薄,磨得有點像凹透鏡的形狀,也就像我們戴的近視眼鏡一樣,然後再把它植入眼睛的中央,最後將上面那一層角膜瓣給覆蓋上來,這樣角膜的形狀就真的改變了,這就是所謂「塑型」最初的演變。
準分子奈米雷射手術,精準度非常高
但後來發現這種方式還是有其不便性,所以ALK手術,就乾脆把中間那一層給切除掉不要了,然後再將它給蓋回來,讓中間的形狀做一定的改變。然而ALK是所謂的鋼刀在切,鋼刀如果不斷地使用,精準度上也會出現問題,所以後來就發展出所謂的「準分子奈米雷射」-- 以193 nm(奈米) 的紫外線C將角膜組織汽化去除。
準分子雷射的好處是其精準度非常的高,其切削之後的形狀,會和我們預期的形狀較為接近,因此PRK與LASIK開始盛行,是目前治療近視的高端雷射手術。
留言列表